装配式住宅可以克服传统住宅建设周期长、生产效率低、工程质量安全低等弊端,是一种环保、节能、高效的生产方式。但其同时也存在着生产所带来的成本高、预制率低等一系列发展瓶颈,致使其在我国的应用并不多。本论文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以装配式建筑与传统现浇建筑的区别为出发点,从经济、资源、环境、社会每个方面分析影响装配式建筑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为探究实现装配式建筑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
本文研究内容主要为四个部分:分析装配式建筑的经济性,对装配式建筑的经济效益与成本做多元化的分析;在综合分析装配式建筑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构建装配式建筑的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从政府和企业两个角度提出一系列降低装配式建筑成本的有效途径
1 绪论1.1选题背景在我国,传统的粗放型住宅建筑方式有很多弊端,比如生产效率低下、工程质量差、安全风险隐患多、建设周期长、建筑业科技含量较低、环保效益差和建筑能耗较高等一系列问题。而如今兴起的并被国家大力提倡的装配式建筑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其将建筑的外墙、楼梯、阳台板等构件在工厂预制完成后,运输到施工现场就地装配组装完成,即住宅产业化。从住宅产业化一词进入我国以来,就受到多位专家和学者的好评,就目前发达国家的住宅产业化实践来看,产业化住宅是今后建筑业的大势所向。为推动装配式建筑产业高质量发展,国家层面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2021年10月,国务院发布《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要求全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推广钢结构住宅。《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要求,全力发展节能低碳建筑。持续提高新建建筑节能标准,快速推进超低能耗、近零能耗、低碳建筑规模化发展。然而,我国建筑业的工业化比重仍然较低,这说明虽然装配式建筑虽然具备传统现浇建筑无可比拟的优点,但在实践过程中却遇到了各种瓶颈。建筑业大而不强,仍属于粗放式劳动密集型产业,目前行业市场面临同质化竞争严重、工人技能素质不高、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有所制约行业更好发展。目前我国对装配式建筑在资源、经济、社会、环境等各个角度的综合探索有所缺乏。如何科学客观全面地开展装配式建筑的研究,分析制约我国装配式建筑发展的因素,建立一套完整的装配式建筑的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总结对应的修改完善策略,这对促进装配式建筑在我国的发展意义重大。1.2国内外装配式建筑与住宅工业化研究综述
1.2.1国外装配式建筑与住宅工业化的发展国外的工业化概念起步较早,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全面建立工业化生产体系,经历了量、质、节能环保的发展过程。住宅产业化形成的萌芽期是50到60年代,为解决欧州战后房荒的问题,全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确定了以建筑工业化生产体系为核心,这样的一个过程是量变的过程。住宅产业化的发展期是七八十年代,这一时期以提升住宅的性能与质量为重点,是质变的过程。住宅产业化的成熟期是九十年代,重点是循环利用资源和节能,使住宅对环境的负荷和物耗降低,探索一条生态与绿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一)日本的住宅产业化进展上世纪60年代二战期间日本在经济社会方面受到重创,在战后重建的背景之后,住宅产业得到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为止,在日本, 产业化住宅的总量已达到少数,接近竣工住宅总数的百分之三十。其工业化的特点如下:(1)标准化工作。在对设备、材料、性能、生产、结构等的各类标准做调查研究与整合的基础上,确定了大量的构件标准与行业标准。(2)走科研-设计-生产一体化的道路。日本的住宅产业绝大部分的载体是大公司集团,它们不仅对科研投入十分重视,同时对消费的人的需求与住宅文化也十分注重,而且看中科技对住宅产生的影响,逐步的提升住宅的科技与人文含量。(3)实行严格的质量认证制度。对质量做全面的控制,再加上质量认证制度的严格性,这两者保障了住宅产业化的良好发展。(4)日本政府对住宅产业化的全力支持与政策引导。(二)美国住宅产业化研究美国已形成完善的标准化体系,在住宅在构件生产方面达到了很高的工业化水平。根据住宅开发商给的产品目录,用户不但可以自由地选择住宅形式,还能够委托专业承包商来开发建。美国的住宅产业化的特点有:(1) 标准化程度高。对于工业住宅的各个方面,包括设计、施工、节能、防风、釆暖制冷以及管道系统等,美国政府都制定了详细的标准。(2) 建筑市场具有完善的体系,同时具有较高的社会化与专业化程度。居民可以根据提供的住宅产品目录,对建筑房屋所需的材料与部品自定义进行釆购,同时能委托承包商建造。美国的住宅大多釆用装配式木结构或轻钢结构,建造速度快,一般3〜4层的木结构可以2周完成。(三)德国的住宅产业化发展二战之后,德国西德地区大部分房屋被破坏,这一期间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住房需求紧张,加上城市人口快速增多,促使住宅工业化的进程加快。迄今为止,依照德国的设计要求,在工厂里面需要预制完成绝大部分的建筑部件和装修材料。在工厂预制建筑部件时,诸如承重混凝土部件与内隔墙、屋顶与天花板、楼梯等构件,都会被编上代码并在项目资料中附有详细说明。德国的住宅产业化具有如下优点:(1) 住宅科技含量高。充分运用计算机技术,通过建立建筑模型来验证建筑材料的物理特性,开发符合标准的新型建筑材料和装修材料。(2) 德国的粘结技术及安装质量先进。比如为防止屋面渗漏和墙面翘裂,在实心屋顶、塑钢门窗、门窗接缝处均釆用新开发的液体防水材料。构配件安装,位置非常准确,阴阳角线横平竖直,上下水管线一律集中设置,施工后全部封闭,从卫生间、厨房间表面看不到一根管线) 广泛应用节能环保技术。在房屋供暖、饮用水、垃圾处理以及交通和环境方面,既周到细致地考虑了用户需求,又保护了整体环境。1.2.2国内装配式建筑与住宅工业化发展我国其实很早就推行过装配式建筑,装配式建筑最早可追叙到20世纪50年代,当时我国借鉴前苏联和东欧各国的经验在国内推行装配式建筑,国内工业建设热情高涨,以混凝土结构为主的装配式建筑得到快速发展。七十年代北京就做过很多大板住宅,墙楼板都是预制的,但到了80年代,由于抗震性能差,防水、隔音等问题的出现,装配式建筑发展进入低谷期。唐山大地震以后,装配式建筑很不受欢迎,因此八十年代后很长时间内,普通民用市场装配式建筑基本就消失了。进入21世纪,在“碳中和政策+劳动力紧缺”背景下,装配式建筑迎来新的发展契机。2013年以来,中央及地方政府持续出台相关政策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加之装配式技术发展日趋成熟,形成了如装配式框架结构、装配式剪力墙结构等多种形式的建筑技术,我国装配式建筑行业迎来快速发展新阶段。2014-2018年,我国新建装配式建筑面积每年均保持24%以上的增速,到2018年,我国新建装配式建筑面积达到1.9亿平方米。行业内将装配式建筑面积占房地产新建房屋面积的比重称为装配式建筑渗透率,用以表示一个国家装配式建筑的覆盖率。2018年同期我国房地产新建房屋面积为20.93亿平方米,装配式建筑面积占比仅为9%。而主要发达国家建筑现代化推进已经较为成熟,建筑业相对成熟、完善,特别是工业化程度高的发达国家均具有装配式建筑专用体系,美国、日本、英国、新加坡和瑞典等发达国家的装配式建筑渗透率均已达到甚至超过70%,我国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但同时意味着有着巨大的提升空间。1.3研究目的及意义(1)促进我国装配式建筑的可持续发展从综合效益来看,装配式建筑不仅具有工业化的特点,而且具有绿色建筑的特点。装配式建筑能有效地利用能源资源,提高生产力,减小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装配式建筑未来建筑业发展的方向。本文希望能够从装配式建筑与传统建筑的比较中,找出制约其发展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行之有效的对策, 推动我国装配式建筑的可持续发展。(2)促进我国建筑业的工业化进程装配式结构体系是一种新型结构形式,顺应住宅产业化的发展需求。 装配式结构体系的各种住宅构配件以工业化方式生产,依靠人才和科学技术,在现场进行装配。装配式结构体系融合了很多环节,包括构配件生产、住宅生产全过程的设计、销售与售后服务、施工建造等环节,全方位保证住宅供产销一体化的实现,促进了住宅生产和经营的社会生产方式的实现,从而加快我国的住宅产业化进程。(3)建立一套装配式建筑的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面对外界对装配式建筑的评价褒贬不一的现状,建立一套客观完善的装配式建筑评价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大部分专家学者认为装配式建筑好,可是为什么在中国却没有得到好的发展。有的专家学者认为它成本过高,房地产商不愿意釆用预制装配式的建筑形式,可是又有其他专家认为它只是一次性投入过高,后期可以得到一定的经济效益补偿,同时还可以得到政府所关注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补偿。如何系统的分析装配式的投入与产出,建立一套评价指标体系正是本文要解决的问题与研究意义所在。
1.4研究内容论文的研究内容与成果体现在如下几个部分:第一,以装配式建筑与传统现浇建筑的区别为出发点,从经济、环境、社会方面分析影响其可持续发展的因素。第二,全面分析装配式建筑的经济性,对装配式建筑的成本和经济效益进行综合分析。第三,以装配式建筑可持续发展影响为前提,对装配式建筑评价建立一套完整的体系。第四,结合政府与企业的需求,对如何降低装配式建筑成本提出对策和建议。2.装配式建筑与可持续发展理论2.1装配式建筑结构体系装配式建筑是预制式装配式建筑或者预制装配式住宅的简称,它表示部分或者全部的建筑构件的完成是在预制工厂生产,然后运输到施工现场,以机械吊装或其他的可信任的手段连接,用零散的预制构件组装成整体,以此形成具有使用功能的房屋。在欧美和日本的一些国家也有其他的名称,即工业化住宅或者产业化住宅。装配式建筑体系根据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划分,可以分为四种结构体系,分别是砌体结构体系、木结构体系、钢结构体系、混凝土体系。2.1.1木结构体系木结构体系是一种工程结构,它以木材为主要受力体系。由于木材本身具有抗震、隔热保温、节能、隔声、舒适性等优点,加之经济性和材料的随处可取,在国外特别是美国,木结构是一种常见并被广泛釆用的建筑形式。但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房地产业需求量大,森林资源和木材贮备稀缺,木结构并不适合我国的建筑发展需要。2.1.2轻钢结构体系轻钢结构体系的结构主体是釆用薄于木龙片的压型材料,其中轻型钢材是用0.5〜1mm厚的薄钢板外表镀锌制成的。轻钢结构的优点:质量轻强度高,可以使得建筑结构自重减轻;整体性强,同时具有良好的建筑抗震抗风性能;工程质量易于保证; 具有较快的施工速度,较短的周期,受季节性施工影响小;方便改造与迁拆,可以回收再利用材料。不过其也存在着不足:钢构件具有较小的热阻,在耐火性方面差,在传热方面较快,不利于墙体的保温隔热,耐腐蚀性差,抗剪力的刚度不够。中国虽然地大物博,具有丰富的品种及充足的钢材产量等优势,但是钢结构住宅规范的不完善,成熟完善的技术体系的欠缺,都造成了我国钢结构工业化水平、劳动生产率和住宅综合质量的低下的结果,致使装配式钢结构住宅的进程较为缓慢。因此装配式钢结构住宅产业化的发展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2.1.3混凝土结构体系我国建筑工业化建筑结构体系的选择主要集中在两种结构中,一是钢结构,二是混凝土结构。两种结构都可以对构件进行工厂化预制生产, 同时能满足在现场进行机械化装配安装的要求,而且符合中高层建筑的需求,但是相比之下,混凝土结构有一定的优势,无论是在钢材量还是在经济性方面都具有更高的性价比。2.2装配式建筑与传统建筑全过程建造技术比较装配式建筑由于预制与低碳的特点,在全过程的建造中有很大的区别,本文总结如下表所示。预制装配式建筑和传统建筑全过程建造比较
1. 增加装修设备2. 增加工厂砂浆操作工3. 增加外墙保温层操作工4. 增加转角与拼接处砂或硅的灌浇
1. 减少砼基面浇注不平增加的砂浆量2. 减少保温层的人工配比和高空操作3. 减少高空脚手架的配套以及改动4. 减少高空贴外墙面砖
1. 增加部品与主体结构连 的焊接和灌缝2. 增加部品的运输3. 增加部品设备吊装
釆用传统现浇方式,主体结构大概三到五天可以达到一层,由于各专业与主体是分开施工的,其实际需要的工期大约是一层7天左右。然而装配式建筑的构件可以在工厂进行生产,并且每层的构件生产方式与现浇不同,釆用的是并联式的生产方式,可以综合运用多专业的技术生产同一构件。只有吊装和拼接各部件是需要在现场完成的工作,方便快捷。装配式安装施工时间比较短,大约一层需要一天。在施工过程中运用装配式工法,不仅可以极大地提高施工机械化的程度,而且可以降低在劳动力方面的资金投入,同时降低劳动强度。据统计高层可以缩短1/3左右的工期,多层和低层则可以缩短50%以上。
因为在工厂内就完成大部分预制构件的生产,这就降低了现场作业量,使得生产过程中的建筑垃圾大量减少,与此同时,由于湿作业产生的诸如废水污水、建筑噪音、粉尘污染等也会随之大幅度地降低。在建筑材料的运输、装卸以及堆放等过程中,选用装配式建筑的房屋,可以大量地减少扬尘污染。在现场预制构件不仅可以去掉泵送混凝土的环节, 有效减少固定泵产生的噪音污染,而且装配式施工高效的施工速度、夜间施工的时间的缩短可以有效减少污染。
建造装配式住宅需要预制构件,这些预制构件都是在工厂内流水线生产的,流水线生产有很大的好处,其一就是可以循环利用生产机器和模具,这就使得资源消耗极大地减少。与装配建造方式相比,传统的建造方式不仅要在外墙搭接脚手架,而且需要临时支撑,这就会造成很多的钢材以及木材的耗费,对自然资源造成了大量消耗。但是装配式住宅不同,它在施工现场只有拼装与吊装这两个环节,这就使得模板和支撑的使用量极大地降低。在装配式建筑的运营阶段, 其在建造阶段所投入的节能、节水、节材效益便会表现出来,相比传统现浇建筑减少了很大一部分资源的消耗。
构配件产品形式单一,相比发达国家来说比较落后,机械化工业化水平低,生产的构件远远达不到规定的质量标准。在把控施工工序和施工技术流程方面,装配式建筑具有严格的要求,迄今为止无论是施工理还是施工安装技术或者是检测手段都达不到要求,常常使得构配件运输和现场的施工计划这两者之间产生矛盾。发达国家,像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对装配式建筑的应用很广泛,高达百分之六十以上,然而相比之下,到目前为止我国却达不到10%,这就造成了装配式建筑的优势很难发挥。
在大规模工业化的基础上,工业化生产能够极大程度地提升劳动效率,同时节约经济成本。就目前我国工业化程度不高的现状来看,装配式建筑建造前期的一次性投入普遍较传统建筑高。第一,在工业化研究之前,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来进行研究开发、流水线建设等项目,必须确保资金的充足;第二,按制造业纳税的情况来看,在我国,建筑工业化产品的增值税税率是很高的,高达百分之十七,这与建筑企业按工程造价百分之三的纳税相比,相去甚远;第三,对未来收益存在不确定性。综上所述,即便是从长远的发展来看,绝大多数的开发商认为对工业化的投入性价比偏低。另一个导致了中国装配式建筑成本过高的因素其实是中国过分火爆的房地产市场。任何-项技术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改进才能最终降低成本,但近15年来中国购房者的购房热情空前高涨、中国的房价也随之水涨船高,这就导致了房地产开发商都希望通过低成本高周转的模式进行房地产开发,于是就没有单位或个人愿意投入时间和金钱进行装配式技术的研发和实践。此外,中国购房者对于装配式建筑的优点并不了解,对于节能、环保、低碳和可持续发展也没有清晰的认识。
装配式建筑按照建设流程可分为设计、产施工三个阶段,但最重要和工作量最大的工作都是在设计和生产阶段进行的。设计的合理性和生产质量已成很多部品部件需要在生产阶段预埋到构件里。另一方面, 产品质量问题也是装配式建筑发展的主要障碍理念,并且设计人员应对预制构件的种类和性能有所了解,才能方便后期的拆分和施工。相对于传统建筑的设计模式,由于装配式建筑的容错能力更低,预制构件通常会出现尺寸偏差、钢筋偏位、破损开裂严重、内部埋件偏位或阻塞等诸多质量问题,这些质量问题在房屋交付多年以后就会导致墙体开裂,这都造成购房者与开发商之间的纠纷。
虽然国家和很多地方都发布了装配式建筑的具体指标,但由于诸多阻碍装配式建筑发展因素的存在,整个行业对于装配式建筑仍然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没有主动地去实施装配式建筑。另外,缺乏政府的宣传,导致了一些消费者对于装配式建筑的误解。由于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装配式住宅计划遭遇了许多质量问题,给消费者留下了“装配式住宅意味着质量得不到保证’的负面印象。目前为止,这种不利的公众印象尚未改变。
工程项目全寿命周期的成本是项目过程中发生的所有费用之和,其中包括工程规划与开发,建造与使用,运营维修与报废回收。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增量成本是指因为产出量的变化使得总成本变化带来的成本。由于釆用了与传统建筑不同的技术手段,造成了初始投资的变化,这就使得装配式建筑的增量成本产生。装配式建筑的增量成本不仅要考虑到预制构件的生产费用,也要考虑到因为釆用了绿色建筑技术所增加的投资。考虑到全寿命周期,主要在前期阶段和建造阶段考虑装配式建筑的增量成本。前期阶段的成本主要包括有两部分成本,一部分是拆分设计的成本,另一部分是深化设计的成本。建造阶段的成本主要是以下几方面的成本,比如预制构件的运输、生产、安装的成本,施工时项目在节能、节水、节地、节材方面的成本,还比如额外投资在室内环境质量与运营管理方面所需要的成本
传统建筑的设计阶段只需完成建筑设计、结构设计即可。而工业化项目的设计与传统施工项目不同,相比之下工业化项目的设计多一道工序,即拆分设计。拆分设计是在一定基础上进行的,这个基础是建筑设计与结构设计、装饰装修设计与水电管线设计的整体设计方案。然后釆用结构化的方式对构件进行分解,接着对结构化构件进行深化设计。
深化设计作为拆分设计的后续环节,也是区分于传统现浇方式的装配式建筑实施的核心部分。深化设计时需要全方位多角度地考虑到每个参与方各专业的需求,然后在实际操作的图纸上反映实际需求。深化设计的流程为:由设计院设计出预制构件的方案,然后移交构件厂深化设计人员来进一步设计;与此同时,参与项目的各方也将各自的不同需求传达给构件厂深化设计人员进行设计;最后,在结合每个构件自身特有的生产工艺的基础上,结合每个方面的需求,最终达到完成深化设计任务的目的。
装配式建筑与传统建筑的最大不同就在于,装配式建筑的预制构件需要在在工厂进行生产,相比传统现浇建筑的成本构成增加了预制构件部分的成本。就现有的国内外研究装配式建筑成本构成的成果来看,在装配式建筑成本中,预制构件的生产成本占有较大的比例,而预制构件的生产成本又受到相关税率、生产规模、预制率、设计施工是否一体化、 定制式生产还是通用式生产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是装配式建筑全寿命周期增量成本的关键所在。预制构件出厂价钱等于生产成本、计划利润、税金的三者之和。
预制构件运输成本主要包括两部分费用,第一部分是场外运输费, 由构件从预制工厂运输至施工现场产生,第二部分是在施工场地内产生的二次搬运费。由于预制构件是在工厂生产的,所以由工厂运输到工 地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相比传统建筑有所差异的地方。与此同时,根据不同的预制率,会产生不同的运输成本总量。
传统施工方式是釆用塔吊进行吊装的,进行吊装时不同的构件两侧钢丝绳的吊点都需要更换,这就造成时间的浪费,所以只适用于少量预制构件的吊装。安装装配式建筑的预制构件需要专用的吊运工具,即多功能吊运钢梁。构件的类型通常多种多样,但是若釆用多功能调运钢梁,多种构件的吊装就只需要使用其一种吊具。通用性非常强,其具有减少吊具的种类和数量、节约吊装时间、提高劳动效率、降低成本等优点。
外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是装配式建筑节能的重点。与传统建造方式不同,装配式建筑使用的节能措施会更多。外围护结构从屋面、外墙、门窗等方面釆取更加严密的保温隔热措施,通常选用传热系数低的 材料;节能设备有很多种,并且都是高效用能设备与系统,一类是节能灯具,一类是太阳能转化设备,一类是地热转化设备,一类是室内二氧化碳监控设备,还有一类是节能电梯、空调,以及室内空气调节器等。综上所述,主要有四类节能措施,一是外墙维护结构,二是照明系统,三是空调釆暖系统,四是高效用能以及可再生能源。
装配式建筑节水项目应该制定水系统的规划设计方案,同时全方位多角度地利用各种水源。例如釆用一杯水马桶技术,或者釆用IC卡水表,达到计量付费一体化的目的,从而来控制用水量。釆用雨水回渗技术,回收的中水可以有多重用途,比如冲厕、洗车、浇灌等。釆用新型的高效的节水灌溉方式,比如微灌、喷灌、渗灌的方式。综合起来,节水措施主要是三种类型,一是对节水器具的使用,二是对非传统水源的利用,三是对节水型喷灌技术的使用。
混凝土体系和钢结构体系是我国最常用的两大装配式体系,混凝土和钢筋均釆用的高性能混凝土和高性能钢筋。钢结构体系自重轻、产生的建筑垃圾少,对环境污染小,可回收利用率高,有些预制率很高的工程甚至可以做到异地重建。所以装配式建筑的拆除后的材料回收率要普遍高于传统建筑,很多预制构件经过加工处理是能回收再利用的,这也是装配式建筑的一个不容忽视的优点所在。鉴于此,施工单位针对回收废物管理制定了专门的规划,建材加工费用的产生式由于回收加工可再利用建材。
虽然我国地大物博,但由于不均的区域分布,存在城市土地资源稀缺的状态。因此,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使土地利用率提高,就成了建筑行业内应该遵循的原则与目标。相比传统建筑,装配式建筑的功能空间关系紧凑、设计优化,能够达到提高土地利用率的目的。再比如通过增加对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利用,也可以达到节省土地的目的。
有些结构体系的构件在工厂生产时已经考虑了装修的元素,是一种预制装修一体化的形式,节省了装修的材料,也是今后装配式建筑的主要发展方向。与此同时,建筑业浪费材料主要体现在两个部分:一是业主对户型进行擅自的修改,造成了设计的变动和重复施工的现象,所产生的建筑垃圾和废料的量也很多;也有部分业主在审美方面有独特的要求,釆用难以施工的流线型设计,增加了难度和材料的损失。在装配式建筑设计和施工全套工艺流程中坚持“资源节约”,兼顾美观和实用。
建材再生利用的概念是指,在不改变所回收物质形态的基础上,直接利用材料,或者在经过一些技术手段例如组装和加工等能够在利用材料。并非所有的材料都能够循环使用,一般都需经由设计师进行选择,如石膏板、金属材料;也有些材料本身就具有可循环使用特性,可以从旧建筑上直接拆下来使用,比如对板材、管道、木制品、钢材、部分装配材料的循环利用。材料的利用率高,不仅能够节材,还能够达到环保的目的
空气质量和人类健康息息相关,空气污染会对人类健康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对人体的呼吸系统会造成严重的伤害,会造成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带来不必要的损害。世界卫生组织表明,人类68%的疾病与空气污染息息相关。空气中的污染物主要有以下几类,分别是C02、S02、 N02、细颗粒物(PM2.5)、甲醛、总悬浮颗粒物(TSP)、可吸入颗粒物(PM10) 等。传统的现浇住宅不仅施工时产生大量的施工垃圾,造成空气污染, 对于后期居住着居住环境的空气质量的注重也有所欠缺,然而装配式建筑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小这些危害。
光污染对人有着严重的危害,无论是在视觉环境还是生存环境或者是健康环境方面。随着距离的增加,光污染迅速减弱。根据光污染的这些特点,装配式建筑在规划设计时应对周边建筑光环境进行详细的调查和研究,从而从技术上避开光污染源;对于道路相关的照明系统和景观系统来进行系统的设计和优化,以避免公共照明对建筑周边的影响。
装配式建筑的现场施工不同于传统现浇建筑,现场工人只需把预制好的构件按图进行组装和安装,而不单单是从前的钢筋绑扎和混凝土浇筑。也就是说装配式建筑需要更加多的是组装工人,一方面增加了技术工种,另一方面降低了操作难度,这都从不同程度上促进了就业。另外面对地广人多的基本国情和日渐增长的人口数量,解决人口就业问题是我国亟待解决的民生问题,通过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增加人口的就业率,有助于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工业化生产安装是在现场拼接的,施工是机械吊装的,这极大地使工人劳动强度降低,大幅度的提升工人劳动生产率,减轻劳动强度,与传统施工方式相比工期缩短近50%,节约人工20%〜30%。装配式构件能够省去很多传统建筑需要的施工工序,例如抹砂浆、保温层、外装修和墙体开槽等等工序。这极大地节约人工,使得工人劳动强度降低,缩短了工期,提高了生产效率。
装配式建筑的大部分可持续发展指标的构建都是建立在体现与传统现浇方式的区别上的。能够真实客观的反映装配式建筑与现浇建筑的不同点与优势,使人们能科学与系统地看待装配式建筑体系。